阵法解读:记住、理解、应用!
Author
生成
海报
公众号名称

公众号描述

关注
阵法解读:记住、理解、应用!
09-13

前文中,我们讲述了关于大明帝国火器发展历史的形成,以及具体到每支枪械的设计剖析。

战车连接充当防御,结成车阵(不二尚书范景文)

其中,我曾有数次提到过与火器的相关内容,诸如战车、防具和阵法此类,均是明代火器阵相关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但源于篇幅的受限,这些内容未在上期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放送。

古代阵法——示意

因此,在本期收到观众反馈的意见下,选题便是以此《明朝火器篇》文章中省略掉的阵法部分做为核心的内容,将对明朝的阵法进行具体的剖析介绍,下面就随我来具体了解下吧!

古来阵法的历史与明朝阵法的渊源,以及明代阵法初形成之历史

关于阵法,有史可考最早的起源是在炎黄时代,记载于《握奇经》文卷中,此书中首次提出了将作战队形分割为正兵和奇兵两种作战部队,然后依靠布阵得法,发挥军队战斗力以克敌制胜的理念。

握奇文

在这样一种理念下,经商周朝代和战国早期数百年步兵作战总体环境的影响,古华夏逐渐发展出了一种以步兵为主的大型军阵作战模式。

大型军阵中的正兵集团——步兵在正面作战

此种作战模式,其概念主要是将军阵以负责作战的多个正兵集团部队,组合以各种变幻阵型为辅助,提供困敌、支援和突破等多种功能的多个奇兵集团军部队(一般由车兵构成),连结成一个超大型军阵的作战理念。

在骑兵未出现前,可以提供突袭的战车奇兵

这类概念的代表作有《六韬》《司马法》和《孙武兵法》等兵书,主要应用于商周和战国等时期的摆开式大型战争,像我们常言的各种方型、圆型、锥形、雁行和长蛇阵势,实际上也包含在此种大型军阵的奇兵势中,一般被作为战争的部分作战目标达成单位而使用(例如以锥形凿阵),而非作为普遍被认为的单一阵法所存在,这点是个误区。

充当大阵图中一部分的小阵型

同时,在这类步兵大阵被发展运用的期间内,胡服骑射的理念也首次被战国时期的赵庄王所提出,此种兵种拥有此前任何军队编制都不具备高机动性,因此也使古华夏族的军队战阵,首次拥有了执行迂回、突击、奔袭和追击等作战职能的能力,这在后续引申出了前文步兵大阵中的最后一角缺口游兵编制,为大型阵图中的奇兵序列增加了高机动作战的功能性。

骑兵——游兵序列

自此,早期古代的军队步(弓和步)/骑/车组合形成军大阵作战的形式,构成了最原始的战阵雏形。

像这类的战法,因为马上兵戈和战马养殖地成型在较晚时候的原因,所以主要被应用在战国和秦朝的时代,其在《六韬.犬韬》的武骑士篇、均兵篇和《孙武兵法》《孙膑兵法》中,均有相应战法的形容和应用的案列,其集大成者,为孙武的八卦阵图,内含正奇两道,拥有快速结阵的能力,且具备多种变化(此前变化多为方圆锥等)。

相关兵书

这样的阵型,还包括在后世的三国时期和唐朝时期,经诸葛亮从八卦阵图演化出的风后八阵总图,以及经李靖改良八阵图后设计出的六花阵总图。

八阵总图

前者,分别以下图中的天覆、地载、风扬和云垂四小阵组成四正兵集团,以龙飞、虎翼、鸟翔和蛇幡四小阵组成四奇兵集团,其后连接中央的中军十六小阵,以及后方的机动部队(多为骑军)二十四小阵,其间正奇阵盘又涵盖有多重变化,最终组成了拥有六十四种变化的超大型阵型后,便具备了行军结阵、合战、设疑、补缺、后勤、困敌、奔袭、追击和突破等数十种的作战功能,且可随机变幻无穷无尽。

奇兵势之二的虎翼和鸟翔阵

如此,每逢战事必当攻伐无不相克,战斗每战每胜,后世人也对八阵图做出了如下的高评价形容:

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奇正相生,循环无端;首尾相应、隐显莫测;料事如神,临机应变。

至于后者的六花阵,则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简化版本,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搭建原则,即大阵包小阵,大营含小营,四方四角相互衔接,一曲一折彼此对应,这是李靖本人在《对问》中的原话。

中央为中军奇兵,外侧为正兵

此种六花阵,主要涵盖有方、圆、曲、直、锐五种形式,外有六阵,呈方形为正兵,内有中央军阵,呈圆或方形为奇兵。

不含奇兵中军的曲阵直阵

在本质上,这种阵型是将此前八阵图的多个奇兵阵和多个正兵阵缩小编制的改动,这样能够让原本十分困难的指挥难度降低,例如此前需记住不同支援路径,并及时掐点指挥,以避免错失时机的指挥行为,现在就只需要以圆形奇兵阵随机策应各方位正军即可,这在达成了多项作战职能的同时,还降低了组成大阵兵员的用量标准,是一种极优的大阵形式。不过,这同样也降低了八阵图原本的上限,在阵法威势上会有不少降低削弱。

可以看出六花阵的简化

此两者,为三国时代——唐朝时期的主要大型战争作战形式。

到这里,我想诸位应该也都发现了一个盲点,那就是大汉朝到哪里去了?为何从阵法的发展中消失了?想必诸位对此问题会存在很大的疑惑,因此这里也对这部分进行一些解答!

关于汉朝在大军阵发展中的消失,主要是源于与各朝代环境的两点不同。

相比此前的战国、秦朝和三国以后至宋代的各朝代时期,汉朝具备强骑兵特色和主要对外攻伐的作战形式区分。

汉代负羽轻骑兵和带甲重骑兵

在秦以前,虽然最早骑兵俑可以追溯到商周,但因为还不具备马上作战的兵戈制造能力,所以本质上还属于机动步兵的范畴,而汉代的骑兵,经过文景之治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想必诸位都听过一种一骑三马的典故,就是出自于此时此刻。

关于汉的驯马壁画

相应的,还有西汉在战争形式上的对外游牧民族转向攻伐的转变,如此之下,原先对付混合步兵为主的大阵型结阵对战法门,在出击应对游牧民族的骑兵时,便落入了机动力弱、整体笨重、追击无力此类的缺陷中,无法再度奏效。

霍去病

此种情况下,西汉主张发展骑兵,并在霍去病的设计下,诞生了车悬此类的马上军阵,在具备了高机动性的前提下,还拥有了类似宋时撒星阵的快速分散集结,并快速成型锥字等形态,凿穿敌方无组织马阵的能力,这也是西汉能够对游牧民族打出各种惊人胜绩的主要原因,即拥有强骑兵,且融入多重阵线变化提高军队威势之优势。

汉骑——无阵图,仅示意

这里额外提一点,除表面的阵法外,华夏军队诸如西汉骑军,又如后世的岳家军和戚家军,本质上强在军队的练成,即拥有如臂使指的军队,是适配威力巨大阵法的前提,反之则无法达成各类的阵型的使用,如与霍去病对战的塞外游民族,以及与戚继光对战的日岛倭寇,皆是如此。

汉朝匈奴和明朝倭寇

回归到前文大军阵的部分,在汉朝的后期时段,汉由马上战阵再次转回超大型军阵,本质上也就是因为我在上述提到的这两点不同又回归到了原始状态的原因。

在西汉时期,经历过王莽篡汉阶段后,虽然汉庭的传承仍被延续,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国力已经大幅度衰退,这促使东汉王朝对边疆和以外的地界失去了雄心,间接导致了幽州等骑兵地被蚕食和内土骑军因和平化的衰弱。

被蚕食的幽州

因此,东汉及其后续的国家朝代中,骑兵军又回归到了一种少量部队的量级,这配合由三国开启转向内部的战争形式,运用少量骑兵组合步兵之大军阵对抗同类步骑大军阵的作战形式再次回归,同时此种阵势也可用以抵抗大规模的骑兵侵袭,这便有了诸葛和李靖的八阵总图和六花总图。

影视中的大军阵——与现实有较大出入(示意)

这种作战形式一直延续到了宋庭时代,期间缘于唐庭时期的骑军短暂崛起(最高70万战马/非骑兵),而走向过西汉那样的作战路线,不过后续因为阴山、贺兰山等养马地的流失,唐中后期和整个宋代,作战形式再次回转,又因为宋最巅峰时期,也仅有20万匹战马的存量,所以宋时也是最强调战阵作战的,虽然因为将阵皇授的离谱规定而毫无作用就是了。

宋朝的平戎万全阵

简而言之,这两者可以看作是相对的,骑军强则大阵消,骑兵弱则大阵起。

这种交替一直直到大明时代才彻底终结,这主要是源于三种原因。

一是因为宋朝对火药技术的开发,这直接衍生出了军用火炮这项大范围高伤害的远程武器,使原本以扎堆变化应敌为核心的大范围军阵失去了效用。

元朝的碗口炮

二是因为宋朝对火枪技术的开发和吴氏兄弟对叠射技术的改进,这在明朝被间接衍生出了以火铳为核心的齐射法后,达成了替代大军阵对骑兵冲锋的抵抗的职能。

齐射法的传承

三则是宋威设计出的撒星阵战法,明军以此为基,衍生出了对火铳队进行快速集结和分散的战法,配合沐英衍生自吴氏兄弟的齐射法,这形成了以火器弹幕应对大小型骑军冲锋,且可规避敌方火炮的战法。

撒星阵——局部

在这三种条件下,明代初期诞生了以快速集散为核心,规避火炮轰杀的常备大小双阵型,以火铳齐射法形成的弹幕为核心,在不同形态下都足以应对主要敌手游牧骑兵之不同作战规模的作战形式,同时还可以大大的提升军队机动性和防御性(具体见前文)的新式作战阵型。

神机营——后排还有火铳兵

其实,以另外的隐形角度来看,这些新式作战法门的兴起,同样可以有另外的解释。

例如,我们切入明初时代洪武号三十万骑军征元余孽失败的事件,就可以了解到,明初因此事件导致了战马仅存五万以下的事实,这在加上大军阵被火炮完克的因素,实际上明初的大力度发展火器,以及组成相应克制骑军的火器阵法作战形式,也是无法而为之。

明朝骑兵——示意

总之,因为宋代对火药技术的开掘和对阵法战术的提升为明朝做的嫁衣,以及明初期时一次失败的战事影响,明代对阵法的运用,首次和历史上的交替出现了区别,形成了一种以火铳齐射为核心的中规模可集散式阵法,此为明代阵法最初的形成。

明代阵法的发展过程,以及具体设计理念之剖析

这个阶段的中型火铳阵,在前文中我曾详细介绍过,概不做具体赘述,在它之后的明阵主要由三个明人引申而出,一是郭登,二是曾铣,三为戚继光。

郭登

前者,如果熟悉大明战神的故事,那么应该会比较了解,他曾是重镇大同的守将,其基于明代阵法的贡献,主要是对古代战车的再次运用,前文中我曾提到将战车环车结阵,配合火箭和火枪使用的战车阵,其中战车,最早就来源于他的偏箱车设计,这种战车即拥有射孔,还可以执行齐射作战,并具备防卫、结营和警戒之功效。

自此之后,战车便被普遍地用于明朝的北方,融入明初时期的中型火铳枪阵中使用,以加强对骑兵的克制能力(提高了防止穿插的能力),防备北疆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明代的战车阵也多是从此时起源的。

战车结阵——不二尚书范景文

其中,此类早期的火铳战车阵中,以曾铣提出的禦虏戦守四方阵最为完善,是火铳战车阵的顶峰,此种阵法,主要由曾铣在1546年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征伐河套地区的鞑靼人。

曾铣和古代河套养马地

其计划以3000人配置200辆霹雳车和80辆火炮车,以及大量的霹雳炮、连珠炮、手把铳、火箭和盏口将军炮等火器的形式,组成单一车营,共计结二十四车营,以72000人的兵员量级成军,征伐现世中位于陕西的地区,收复河套地域。

曾洗车营

这种军队中,每个车营便是一个阵势,一般会被称为禦虏戦守四方阵型,其主要作战形式为将整营划分为五组行进,随战争时机而结阵,形成霹雳车组合旁牌(盾),或手炮兵组合先锋奇兵的最外围阵线,再组合向内一层的手炮兵和再内一层的霹雳车(也有其他种类战车),最内部则包含有粮车和马车此类,提供衣食,并作为主要指挥之所,此为一营之阵势。

四库全书中描述的内部辎重营

这其中,每个战车的单位,实际上又是一个车组,涵盖有多名作战人员,配置了多种火铳,可以执行此前普通战车阵配合火铳对骑兵进行弹幕无死角射击,并保持高防御力的职能。

曾铣车营——每个标志不是单一,而是一组人员

又因为,此种车阵注入了诸如霹雳车此类的大型战车为主体的车营概念,所以这种战车营的阵型,还具备攻城略地和摆开阵势进行大型野外阵战的能力,实为当时明朝最强的军事战阵。

霹雳车模型——可投石炸弹和石弹

不过,此种车营和战车阵的作战理念,在后续因为严嵩和夏言、曾筅的党争,造成了嘉靖斩曾筅的历史事件,而导致了车阵发展的搁置,在许多年内都没有很大的声响,直到后期时,被调往北境蓟镇的戚继光因地制宜,才结合了由赵士祯改良出来的数种火绳枪,形成了我们现代普遍认知中的明朝火绳枪战车阵型。

关于戚继光将军,我想许多人对其的了解主要是抗击倭寇,再多就是设计了个鸳鸯阵此类的印象,但其实这种理解是存在很大误区的。

戚继光

在上述中,我曾说过戚家军兵员优秀的特性,这使得戚家军当面对战无数次的日寇,即使获取了同样的武器,以及使用相同的战法,但却仍达不到戚家军战术成效的万分之一,最终收获了成就戚家军恐怖战损比的神话。

这种问题,主要是源于军队素质的区别所导致的,古代朝鲜即使书写成册学习戚家军战术,也没有学会其精髓,也就是说,戚继光实际上强大的地方在于练兵,这一点其实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在《记孝心书》的文章中,就有最大篇幅的练兵内容,反而所谓的鸳鸯阵,只有短短几篇的部分内容。

这种强兵的理念,赋予了他之部队执行复杂作战战术,并精确达成的能力,这使他可以设计相应完美克制敌手的复杂阵型使用,因为其属下都能够执行。

戚继光高难度的车营阵布置

其实所谓的鸳鸯阵也是如此,在我们现代的视角来看,此阵只是以足够尺寸的各种兵器,在敌方的攻击距离外绞杀对手的小型战阵,但实际上要在这种阵型中完美操作配合,且达到理想中的成效,是非常困难的。

戚继光的鸳鸯阵

有说法将鸳鸯阵看作是古代使用带固定环铁叉的捕杀猎物行为,这点我是十分认可的。

现代的防爆钢叉也是同理

戚继光设计的狼筅,本质上就如猎户的捕猎叉一样,用竹节(固定环)限制倭寇的刀枪反抗(猎物手脚),用长枪和狼筅的矛头在不被触及的距离内叉死倭寇(猎物),戚继光将鸳鸯阵型根据敌人武器尺寸进行了相应设计的理念,让阵型内的每个战术动作连结,使鸳鸯阵就像体型庞大使用捕兽叉的猎人一样,以足够安全的距离,限制猎物反击并杀死猎物,这在猎手一个人被分化为鸳鸯阵12个人的情况下,是非常难以执行的,所以这种战术也仅有戚家军能够使用,这也侧面反映了戚家军实为军强,阵为辅强的事实。

这种类似捕杀猎物的阵法,赋予了戚家军流传千古的传奇战损比,上百支以武士强大战力而对沿海军民造成上万杀伤的倭寇群体,少量出没的被轻易无伤捕杀,集群出没的也因为无组织,而被攻防一体、机械化执行战术动作的鸳鸯阵轻易击败。

可以看出倭寇也是使用长武器的,并非认知中的武士刀居多,戚的鸳鸯阵就是为长刀量身定制的。

理论上来说,为倭寇冷兵器作战模式量身定制的鸳鸯阵,在不面对两翼被包围,且敌方拥有铁炮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折损的,且相应的,出现拥有铁炮的倭寇队伍时,戚家军也是可以出动纯粹搭配几天名火枪兵2名盾兵,进行分番齐射作战形式之鸳鸯阵的,这在《纪效新书》中有具体介绍。

戚继光火枪队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鸳鸯阵合理搭配冷热武器的形式的刻意的,但实则不然,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南方火绳枪的制造质量参差不齐,极度重视火器的戚继光无法安全运用火枪进行轮番齐射战术,才不得已将冷热武器进行合理搭配的,反正倭寇彼时也只处于铁炮的起源时期,火器的拥有量并不多,实际上齐射搭配火枪搭配鸳鸯阵的用法,应该也是很强的。

明朝火枪设计不弱,但制造永远达不到标准

这里接回上述的北方车阵发展,戚继光在调往蓟镇镇守后,其实也是将鸳鸯阵带往了北方的。

上述我曾言明,明朝阵法因为继承了宋威之撒星阵的缘由,历代阵法中都有大小两个变化,这里戚继光在因地制宜将战法转变为车阵配合火枪使用的克制骑兵战车阵后,也将鸳鸯阵融入了大阵的小阵型形态中,不过此种小并不是原本意思上的小,而是更小的一种单位,原先的小阵被提升为了中阵,因此戚继光的车阵包含大中小三种变化。

北方鸳鸯阵,可见缩短队伍防卫骑兵,配置长武器应对骑兵

这之中主要的操作是增加兵员的多种武器配置,例如一组战阵锋骑兵队,就需要携带长枪和火枪,这使得他们可以快速形成单列的长款冷兵器配合防盾的小型鸳鸯阵,应对个位数的骑兵队伍,因长款冷兵器武器对骑兵的克制,这种作战形式通常能奏效。

同时面对于几股较大骑兵部队的冲击时,又可演化为前文中介绍过火铳齐射法之火绳枪形式,通过分番齐射形成弹幕在中程打断骑兵冲锋。

火铳齐射阵

其中,又因为车阵以车为单位的缘由,武器的携带困难也可避免,这便形成之于此前车阵和火枪阵两项优势。

戚继光车营的一种战车组,可以充当小队载具

同时,虽然总体的大车阵,同样是禦虏戦守四方阵那样的内部车后勤、外战车组合火器兵小队进行配合作战的形式,但因为没有攻伐城池的战术目标,所以戚继光战车营战车的类型被替换为了带射孔的单防盾轻车,或者带射孔的前左右三防盾重车,配合填补霹雳车空缺增加的大量火炮和火箭车,此类车阵虽然不具备前者对城的功能性,但在战斗力上已经大大胜过。

携炮的战车形式,在戚继光的浙军中也很常见

这类车营阵法,在北疆面对朵颜等蒙古骑军时,打出过无数次辉煌大胜,甚至有当时追击百多里数次擒回蒙古部酋长的事迹留下,可见起戚继光对于主要战斗目标骑军设计的车阵之优秀。

如此胜绩,朝廷自然是不会看不到,因此这种战阵,在此后迅速在明朝疆域内流行,并随着叶梦熊的改良,在万历三大征的胜利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梦熊和万历三大征

明朝末年时,这种军阵还被主要用以抵抗以多兵种混合的非单一骑兵为主的后金军,并以将每车营中间间隔加大的形式(突破一层防守后,第二层的炮车和骑兵反攻后金军),数次击败了以盾车载土填壕,再进行骑军冲锋的后金军。

辽东

可见在本质上,同等相对的后金战法和明朝车营战法,显然仍旧是明朝的车营阵属优势,但由于蓟镇兵变折断的南兵忠心,以及因明兵家丁化和各镇割据导致的明代整体军队实力衰弱和人心离散,显然器和阵的优势已经无用。于是,在戚继光和戚家军悲惨退场后,其最后留下的车营阵,也没有拦下辽东的后金,明阵随着明朝一同灭亡…

本篇完结——系列待续

本篇完结,下期计划写清朝的火器,如何想有什么想了解到火器历史,也可以写在评论区中留言。

感谢观看,如果喜欢可以点赞支持一下!

本文由同城头条作者上传并发布,同城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同城头条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 0

第一次接受赞赏,亲,看着给啊

赞赏
0人赞赏
1
3
5
10
其他金额
金额(元)
赏TA
申请头条作者号

便民信息

更多

推荐阅读

热门评论
随便说点什么
发表评论